你在“怕”什么?

  提到恐惧症,人们能想到一些熟悉的名词,如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恐高症、社交恐惧症等。这些恐惧症的共同点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或对某种特定物品产生恐惧,并有回避行为。

  与正常的、一过性的害怕不同,恐惧症的特点在于患者的害怕与焦虑的程度过高且往往与实际不符,常常伴随交感神经亢进,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幽闭恐惧症 患者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出租车、飞机等)、去人多且拥挤处(如超市、电影院等)、回避密闭空间(核磁共振检查等)。由于这类空间狭小且难以随时逃脱,患者害怕自己会心脏病发作且无法救治,故而回避。

  社交恐惧症 患者恐惧、紧张或回避社交互动及那些可能被审视的情境,在社交环境中害怕他人对自己给出负面评价,为此回避和他人一起吃饭,俗称“赤面恐怖”。如果升职发表就职演讲,患者可能宁可放弃升职也不肯上台演讲,这就是恐惧症最大的特点——回避。

  特定恐惧症 患者对某一物品产生过度恐惧,而这类物品常常并无可怕之处。曾有一中学生害怕芦柑上市时红色塑料包装,结果导致他根本无法出门,只能辍学在家。

  当然,“恐惧症”并不非可怕,临床上对于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最为公认的就是认知行为治疗,常用的就是系统脱敏疗法,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和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当然,恐惧症并不仅仅见于通常令人不适的场景或物品,其实还有“黄金恐惧症”、“美女恐惧症”、“沙滩恐惧症”等。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科吴佳馨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