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坏情绪”成记忆“小偷”

  如今,记忆力减退已成为不少中年人的普遍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些人的记忆力减退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坏情绪”就是一个“记忆小偷”。

  记忆力衰退有区分

  所谓“记忆力”是指信息在大脑内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一般来说,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减退。这种记忆减退的模式称为“生理性记忆减退”,而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记忆减退加速,就属于“病理性记忆减退”。

  生理性记忆减退的特点是程度较轻,发展较慢。虽然,记忆有所衰退,但对于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丝毫未减。而病理性记忆减退,通常会有程度不等地涉及认知能力的记忆减退表现。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导致的记忆减退很熟悉,但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引起的记忆减退,往往不以为然。

  焦虑情绪可“偷”记忆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研究证实,情绪对记忆会起促进作用,有时则会起妨碍作用。从这一理论来看,很多中年人常见的“记忆减退”现象,其实就是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作祟。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容量是恒定的。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某一点时,其他方面的记忆便会相应减少。焦虑、抑郁情绪会干扰人的认知能力,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思维活跃度降低,尤其是焦虑情绪,更是典型的“记忆小偷”。

  负面情绪导致记忆减退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分关注的事情容易成为让其焦虑的事物。这些人往往对此类事物描述得非常详尽,甚至连细节也分毫不差,而对其他事物却总也记不住。临床上,很多患者将过多精力投入了工作中,对其他事情的关注点相应减少,因此生活中难免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若是平日里大部分事情都不用大脑记忆和存储,而是借用一些记事本、电子产品等,大脑的记忆力也会相应地退化。

  记忆也可“物归原主”

  对于情绪问题引起的记忆减退,往往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心理疏导。人们不禁问:因情绪导致的记忆减退该怎么办?记忆力还可以提升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只要减轻焦虑情绪并保持对大脑的适当刺激和锻炼,记忆同样可以“找回来”。因此,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找到让自己焦虑的事情 认识情绪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原理,并从中找出让自己过分焦虑和关注的事情,找出解决方案,从而减轻焦虑。

  主动记忆 刺激大脑 在生活中,主动让大脑去记忆一些事物,减少对电子产品、记事本的依赖。经常使用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记忆力才会增强。

  玩益智游戏 如今电脑及手机游戏不少,其中一些益智游戏,对提高记忆力也有所帮助。

  勤阅读纸质书籍 看书需要全身心地专注于书中文字和情节,并思考其中的道理,而一些较为艰涩和难懂的书籍,更需要人们使用记忆。

  多做户外运动 保持充足睡眠 适当户外运动和睡眠能保持大脑细胞的含氧量,从而减缓大脑衰退,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药物及针灸辅助 必要时,还可以服用少量改善情绪药物(中、西药物)以及接受针灸治疗。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许红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