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冒”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近年来,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产生的悲剧屡有发生,就业、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专家表示,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周边同学、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提高关注度,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辅导三级网络应提高效率。 不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遭遇的心理问题不同,小到婴幼儿都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中国家长对子女过分关注、溺爱的教育方式,以及现在许多家庭“隔代养”的情况,都会带来很多问题。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就存在基础、埋下隐患,到了大学期间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经济状况等都会构成刺激因素,使心理问题暴发出来。 心理障碍的构成是多因素的,除了心理原因之外,还涉及生物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对于一些患有抑郁症甚至企图自杀的患者,普通人往往会不理解,会责怪他们不考虑父母,想不到自己的责任。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些患者的痛苦是普通人无法感受的。此外,一些问题在普通交往中难以看出来,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还会掩饰,许多问题十分隐蔽。 目前,我国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识别率还比较低。专家认为,目前对心理障碍的识别存在误区,一方面是“低估或看轻”,另一方面是“识别有误”。他举例,月经失调、慢性腹泻、失眠等都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引起的,但大家往往只注重躯体病症,而忽略心理问题。 目前,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有“三级工作网络”,即校级层面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院有辅导员、每个寝室设一名学生心理委员,这在全国已经走在前列。不过,目前的网络还没有将效率发挥到最大,例如原本设计“每个寝室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可以进行同辈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但实际上不是每所学校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专家认为,心理疾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都能够解决、能够痊愈。因此,要呼吁大众对周围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要加强关注度和重视度,关心他们,让他们向父母、同学和朋友敞开心扉,必要时引导他们向专业机构求助;而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也应该正视问题,主动求助。 摘自上海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