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或悠闲或忙碌生活在常态作息中的人们,很少会考虑生命的终点距离现在有多远,人生尽管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总不会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部分人每时每刻都在生或死的抉择中煎熬着。对于他们而言,多彩的人生不再有眷恋,宝贵的生命不再有意义,何时、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是生活的全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自杀来告别这个世界?
自杀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和多层次的反常行为。人们试图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等诸多方面进行解释,但迄今为止尚无公认的答案。许多人听到某人自杀的消息,都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自杀呢?一般的猜测都不外乎为感情、金钱、疾病、学业、专业等外在打击。但当你细心一想时,就不禁会问: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类似打击,但并没有选择自杀这一条路呢?因为,自杀不但涉及到外部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物学因素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驱动某个人实施自杀的各种因素中,相对于人的遭遇和外来打击等因素,个人对事物的主观看法与感受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的打击可以在不同性格、人生观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自杀者有着与常人迥异的内心世界。
自杀者的性格特征多偏重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唯有死可以解脱困境,对生活上的转变和打击存在悲观失落的挫败感。他们都会感到自己很无能、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做都是失败的,对于自己——有很多负面的看法。沉浸在曾经遭遇的挫折或不愉快的经历中无法自拔,产生自责、内疚、失望、自我贬低感等。对于其他人——在无助感的支配下,他们觉得周围人怎样也帮忙不了,无论亲友或是专业人士都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更加沮丧,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变得漠不关心,一副完全放弃的态度,令亲友们更感挫败无助,有时亲友亦难免要对着他们慨叹,如此就更加强了他们无助的感觉。对于未来——当他们感到自己不值一文,别人又无法帮助,他们必定会感到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当一个人如此沮丧绝望时,总会想到更坏的一方面,一个常有的念头就是既然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明天只会更痛苦难过,只会带给别人更多烦恼,因此他们便会越来越感到自杀是唯一的选择。
自杀者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个性塑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生长在和谐幸福的家庭,受父母肯定、鼓励的孩子,他就比较容易形成乐观、开朗、自信的个性,心理也往往比较健康,遇到困难,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而一个经常受父母指责的孩子,他长大后就容易自卑、悲观,为人处事容易走极端。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自杀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特征作为基础,而这种特有的内心世界非一朝一夕形成,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个性是预防自杀现象的重要环节。
摘自瑞金医院网站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