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抑郁珍爱生命

“9月10日”,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教师节,但有多少人知道,这天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呢?调查显示,每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5万人,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可能至少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据卫生部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排名第五的死亡原因,但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 自杀是指个体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病人。从自杀的的发展的过程,可以把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冲动型自杀通常我们称为情绪型自杀,它是在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常常因爆发性的激情引起。这种自杀进程比较快,发展期短,具有突然发生。理智型自杀是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而形成的自杀。这种自杀有目的、有计划,进程较慢,发展期较长,心理表现比较复杂。 当一个人罪恶感和攻击性转向自身、生命力的重要支柱被瓦解、个体的积极行为失去了强化来源、个人生活急剧变化,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便采取自杀方式来逃避。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也很容易走上自杀之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的动荡、巨变、充满危机、价值观混乱、冷漠、专制、过于严厉都是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危险环境。自杀往往是有诱因的,例如: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严重的挫折、受到他人威胁或羞辱、失恋、亲人死亡、严重疾病、空虚和厌倦等…这些一系列的微弱的刺激事件通过积累或突发严重事件,是导致强有力的自杀诱因。而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但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刺激事件,导致的行为却因人而异。这是和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模式有关,认知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例如:事实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而他却概括成“我全部失败了”。 这些轻生的人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自杀是生命的自我毁灭,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于个人,其危害都是巨大的。加强对自杀的预防是十分必要。我国多数的自杀未遂属于冲动性行为,5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28%的自杀未遂者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大多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蛛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因此,只要做到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而最重要的我们要有轻生的个人预防: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不过份苛求自己及他人,面对现实,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加强自我肯定; 2、增强应对能力,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学会适应环境,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倾诉则是缓解压力最好的一种方法,当在工作中遭遇不快,可以找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寻求必要的帮助,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注意休息及放松 ; 3、改善人际关系,灵活处世,以诚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保持悠然,不要斤斤计较,用你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4、当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朋好友无法缓解你的消极情绪时,不要拒绝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助你走出情绪低谷。 摘自瑞金医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