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亚综合征抑郁

抑郁是个症状谱系,从轻微的症状到严重的抑郁症只是症状和严重程度不同。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曾显示,普通人群中有大约20%~30%存在抑郁症状,其中大部分个体所具有的抑郁症状数量虽未达到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分类系统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但同样会造成罹患个体严重的职业功能下降、社会功能损害等危害。所以199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召开专题讨论会,定义了抑郁症的一种新的亚范畴——阈下抑郁。 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不符合症状标准的,包括亚综合征抑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SSD)、轻型抑郁(Minor depressiondisorder,MinD)、抑郁症状具有1~2项者;另一类为不符合病程标准的,即复发性短暂性抑郁(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RBD)。其中亚综合征抑郁是阈下抑郁中最为常见,但也是最隐匿,易被忽视也不容易被识别的,并导致了与此相关的较高比例的自杀率及心理社会功能损害,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亚综合征抑郁的概念最早由Judd等人于1994年提出,他认为亚综合征抑郁(SSD)是一种亚临床状态,患者同时有2个及2个以上的抑郁症状(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存在,但少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5条),病程至少2周,罹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却并不符合轻性抑郁(MinD)、重症抑郁(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或心境恶劣障碍(dysthmic disorder, DD)的诊断标准。为此,Judd指出SSD是一种未被重视、或被发觉但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临床状态,对罹患者的社会功能具有严重影响,也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进行的中心城区流行病学调查(ECA)研究显示,亚综合征抑郁(SSD)在普通人群中的一个月时点患病率为3.9% ,而相应的轻型抑郁(MinD)是1.5%,重症抑郁(MDD)是2.3%,恶劣心境(DD)2.3%。跟踪一年后的第二次调查发现普通人群中各类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分别是:亚综合征抑郁8.4%, 轻型抑郁3.5%,这项研究说明SS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其后一项澳大利亚人群调查发现,SSD在普通人群中的时点患病率竟高达12.9%,而相应的轻型抑郁是4.3%,重症抑郁为6.8%。新加坡的一项60岁以上的人口调查研究也证实老年人群中亚综合征抑郁(SSD)的时点患病率为9.6%,重症抑郁是5.5%。可见SSD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非常之高,然而来医院就诊的却少的可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于该病的认识不够,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医生对该病认识的缺乏,同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SSD患者常见症状为失眠、持续的疲劳感、注意力集中困难。与轻型抑郁和重症抑郁相比,体重增加、思维迟缓和睡眠过度等症状在亚综合征抑郁中会表现更多。临床上SSD患者不会抱怨愉快感丧失和抑郁情绪,食欲减退的症状也相对较少,自杀危险相对较低,而更多地表现为嗜睡、易疲劳、注意力集中困难、食欲增强、思维迟缓等,所以在综合性医院常被忽略或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或更年期综合症等等。 SSD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许多调查研究发现女性SSD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SSD在待业、未婚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女性中更多见。新加坡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研究发现,居住条件差、婚姻状况差的人群患病比例更高,而与文化程度却无关。这些研究还发现亚综合征抑郁有着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气质基础。 SSD会不会转变成抑郁症呢?目前对SSD的转归有两种看法,早期一部分学者认为SSD自然发生于社会群体的非单相抑郁,是单相抑郁症的变异型。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更认同抑郁障碍是一个谱系疾病,亚综合征抑郁只是抑郁症的一个过渡阶段,常常是轻性抑郁或重症抑郁的前驱期表现或发作缓解后的残留,同卵双生子研究和随访研究显示,亚综合征抑郁、轻性抑郁、重症抑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也正因为此,再加之SSD会造成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进行早起积极干预,以最快的速度缓解症状,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目前来说SS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人际心理治疗(IPT)和认知行为治疗(CBT)。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抑郁药物,小剂量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提升心理社会功能。 摘自长海医院网站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