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心理因素与社会原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多因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可造成焦虑、抑郁、紧张)、社会因素(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睡眠节律改变(白夜班频繁变动)、生理因素(口渴、饥饿)、药物及食物因素(咖啡、可卡因、皮质激素)、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瘙痒、疼痛)、遗传因素等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失眠症(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睡行症(睡眠过程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夜惊(夜间睡眠中出现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动作)、梦魇(睡眠期反复出现令人恐惧的噩梦,常会被惊醒)。睡眠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睡眠障碍常因睡眠时间紊乱、睡眠质量不佳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睡眠障碍经过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状。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或内科、精神心理科

病因

  导致睡眠障碍常见因素如下。

  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可造成焦虑、抑郁、紧张。

  社会因素:如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等。

  睡眠节律改变:如白夜班频繁变动等。

  生理因素:如饥饿、口渴等。

  药物及食物因素:饮用咖啡或使用可卡因、皮质激素等。

  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瘙痒、疼痛等。

  遗传因素等。

症状

  失眠症: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

  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

  睡行症:睡眠过程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

  夜惊:夜间睡眠中出现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动作。

  梦魇:睡眠期反复出现令人恐惧的噩梦,常会被惊醒。

检查

  确诊睡眠障碍主要依靠主观评估、客观评估等帮助明确诊断。

  主观评估

  通过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和睡眠相关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睡眠障碍的类型及轻重程度。

  客观评估

  通过体格检查、多导睡眠图等评估引起睡眠的病因及轻重程度。

诊断

  医生诊断睡眠障碍,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主观评估、客观评估等进行诊断。

  病史:发病前患者可能有一些疾病(心血管疾病)、用药史(可卡因、皮质激素)、家族史等。

  症状:失眠症(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睡行症(睡眠过程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夜惊(夜间睡眠中出现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动作)、梦魇(睡眠期反复出现令人恐惧的噩梦,常会被惊醒)。

  主观评估:可诊断睡眠障碍的类型及轻重程度。

  客观评估:部分可检查出病因,也可评估睡眠障碍轻重程度。

  鉴别诊断

  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请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明确引起失眠的原因、临床特点和规律,调整和改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消除相关的诱发因素,如过度疲劳、压力过大、过度担心、药物因素(镇静催眠药物)等。

  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倒班工作。

  进行规律的夜间睡眠与白天定时小睡。

  药物治疗

  可使用苯二氮䓬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西酞普兰、地西泮、氯硝西泮、哌唑嗪等。

  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使其理解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

  可采用包括自我催眠疗法和松弛练习等在内的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干预: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训练、重建睡眠相关信念、睡眠卫生教育等均可以改善睡眠。

危害

  常因睡眠时间紊乱、睡眠质量不佳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预后

  经过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状。

预防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

  改善居住环境,避免居住在环境嘈杂、空气污浊的环境。

  避免频繁的倒班工作。

  避免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遵医嘱使用可卡因、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减轻工作压力。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前列腺增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