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看哭你我,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爱?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为《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点赞。大家被电影中李焕英对孩子养育中的爱和智慧所感动。尤其是那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恨铁不成钢,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这类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是压迫感十足、喘不过气的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家庭里的爱多一些轻松,少一些伤害呢?

作为父母,你对孩子期待有多高?

电影中的贾晓玲从小就体型肥胖,时不时磨破衣服裤子,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这和妈妈的接纳有很大关系。妈妈看见女儿新衣服的大破洞,并没有责怪或限制她活动,而是一边和孩子对着衣服的破洞开玩笑,一边练习着缝制卡通补丁,在欢乐的嬉笑和漂亮的补丁中,帮助女儿完成了自我接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4~6岁的孩子会在活动中检验外界对她的限制,如果家长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发展出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发展出更多的自信。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提到,孩子未出生前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爱的环境;二是拥有自由。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会逐渐创造出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提到,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成为自己。而贾晓玲正是在妈妈这样的接纳和爱中成为了自己。她虽然没有功利意义上的优秀,却有生命意义上的丰盈,她有着自己热爱的表演专业,也用自己的生命力影响和帮助了身边的叛逆青年。尽管18岁就和妈妈天人相隔,但妈妈在她心里种下的信任、勇敢、爱和智慧,让她会有足够的力量抵御日后人生中遇到的风浪。

小贴士

当孩子和父母的期待不一致,家长不能强求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要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就像接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探索世界,要相信孩子的世界有宝藏。孩子的自信并非与生俱来,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获得自信。

孩子学会了撒谎,你该怎么办?

影片中当贾晓玲的假录取通知书被拆穿后,妈妈的回应不是观众所担心的愤怒或失望,甚至没有批评。妈妈用一颗包容的心宽慰了孩子的愧疚之情,平复了她的忐忑,也让她有了充分的自我反思和改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正是无数次这样理解和正向教育让贾晓玲能够保全自尊,同时也保全了自我成长和勇于探索的内驱力。

小贴士

当孩子撒谎了,家长要理解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动机、心理需求,用善意回应孩子的脆弱和无助;协助孩子完善自我教育。

为何父母的爱会让孩子心生愧疚?

电影中,妈妈一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说出万千父母对子女的初衷的同时,也将贾晓玲内心觉得“我不是妈妈的好孩子”的内疚和不甘融化到潸然。

但在我们遇到的一些家庭治疗中,很多孩子会说感受不到这份初衷。有时是父母没有表达,有时是表达了但没有践行,还可能是没有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传达这份爱。爱若没被感受到,就失去了爱的意义。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家庭中的爱。

电影中,妈妈为孩子送肉包子,自己却为了省车票钱,在凛冽的寒风里冒着大雪走回家。我们被妈妈这份无私感动的同时,也不禁会心疼贾晓玲,担心同样爱妈妈的她在接受这份爱的同时会有自责,担心她没机会回报自己对妈妈的爱后会心生更大的遗憾,尽管这绝不是妈妈的本意。

在很多的家庭治疗案例中,很多孩子的诉求是希望看到父母快乐,希望父母的爱里少一些苦。比如为了培养孩子学习放弃工作的家长,为了孩子维持表面婚姻的父母……

为什么爱有时让我们内疚?可能是因为这份爱里有太多的牺牲,牺牲是父爱和母爱的本能,但若一味地牺牲或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这份爱会变得沉重。只有当孩子看见父母的笑脸和幸福的时候,会由衷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消除不必要的歉疚。

小贴士

当孩子对于大人抱有歉疚之感,大人应思考如何让孩子知道并相信父母严格要求背后的良苦用心。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自己!教会孩子爱要付出,但不要牺牲。

爱孩子前,家长们要先爱自己!

方法1

日常练习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每日安排出10分钟的时间独处,问自己3个问题“我现在身体感觉怎么样?”“我现在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我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是什么?”

比如,针对发脾气,可以尝试从感受-需要/期待两个层面自我梳理。如“我想起冲孩子吼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伤心和沮丧(感受),因为我本来希望……”,放松一下,带着你的感受和需要一起做深呼吸,帮助情绪逐渐舒缓。

在临床咨询中,很多家长情绪平复后会觉察到自己发脾气多半不是在生孩子的气,而是生自己的气;发现生气背后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愤怒,为自己的不能掌控而惶恐;发脾气有时是父母在掩饰自己的无助。可是,父母如果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就难以理解和接纳自己,真正的接纳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方法2

找出自己的能量加油站:思考“当我做什么(如:聊天,运动,听音乐等)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好的(如:轻松、快乐、开心、积极等)。”每日至少安排1项~2项可以提升正能量的活动,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心理能量。

方法3

夫妻之间要保证有效的沟通。比如,轮流说各自的近况和感受;轮流表扬、感激彼此的3个方面;表达对彼此的1个需要和期待。养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合作,家庭治疗中经常可以见到焦虑的妈妈,而焦虑的妈妈背后经常是情感缺位的爸爸。

希望第一次为人父母或子女的我们,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我们除了是父母,还是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孩子。同时,在与孩子相处时多一些理解和学习,这样可以让爱少一些误解和压力。要知道,家庭关系是互动出来的,只有通过沟通和学习,家庭里的爱才会逐渐流动起来。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慧、李雪、曹庆久、刘琦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程嘉审稿

摘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