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障碍患者切莫关心或指责过度

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监护人对待患者的态度经常呈现两种极端的状态:要么对患者过度关心,几乎包办了患者的所有事务,对患者的行为给予无条件的容忍和接受;要么认为患者懒惰无能,对患者过度指责,对于患者的改变和进步,更是不愿给出积极的评价。这两种极端的行为通常被称之为“高情感表达”。

研究显示,约有50%的家庭成员会出现高情感表达的现象,那么高情感表达,都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对于患者而言,高情感表达会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增加患者复发风险。对于家庭成员而言,高情感表达与抑郁状态、遭受患者敌对和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特别是由于精神疾病具有迁延反复的特点,长期的高情感表达状态,对于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当我们的家人不幸罹患精神疾病以后,如何处理好我们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的结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避免高情感表达,对于患者的尽早康复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一定要避免时刻用“病人”的眼光来看待患者,“病人”只是患者服药和就医时的角色,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精神康复的“复元”理念的兴起,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也逐渐由强调“结果”转向强调“过程”。精神疾病只是患病个体生活中的一部分,病情稳定和缓解期的患者仍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其他不同角色和责任,如父母妻儿,职员同事等。患者也是可以发展自己的才能及兴趣,享受有意义人生的。因而,大包大揽的安排患者的一切是不可取的。

上文我们提到“病人”只是患者在服药、就医和接受康复训练时的角色,因此,在坚持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的让患者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例如买菜,洗碗、拖地等家务劳动,慢跑、散步、广场舞等中低强度的运动锻炼以及读书、看报等学习工作等。值得注意的是,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活动,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的。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疾病才是造成患者记忆变差、反应变慢、生活疏懒、消极逃避、冲动性增高、易激惹、爱发脾气等行为的主要元凶。我们对患者的冷漠、敌对、批评甚至是求全责备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家人患病的现实,不妨向社区精防医生、患者的主治医生、康复社工等专业人员了解一下疾病相关的症状、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居家照料、情绪控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疾病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第三,方式方法重要。一方面,在照料患者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患者合理的需求和想法,学习和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诚恳地倾听患者的当前的诉求和问题,心平气和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换意见,共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康复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妨学习和使用一些小技巧,鼓励和引导患者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例如,可以以自己忙不过来,或者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请患者帮忙扫扫地、洗洗碗筷等。也可以鼓励患者和自己共同完成这些工作,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当患者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也要毫不吝啬的给予患者一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另外,积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对于避免高情感表达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精防医生、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区和阳光心园的康复社工,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需要的帮助。

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患者的改变和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不妨坦然面对,扮演好我们的角色,持之以恒,相信每一天生活都会变得更好!

摘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