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和陌生人打交道就紧张”“别人看自己时脸就红了”,甚至“不想和别人聚会,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他们在害羞什么?
近年来,“社交焦虑”这个词似乎广为流行,成为许多人在推脱不参与聚会的理由时,都说自己患有“社交焦虑”这种心理疾病。
其实,社交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我们与陌生人见面之前,都有可能出现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如果没有妨碍社会或职业功能就不算是一种疾病。而“社交焦虑障碍”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可称作“社交恐惧症”,即害怕被人注目或因被否定而回避与人交往。社交焦虑障碍同其他情绪障碍一样,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心理科,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并不罕见,有时会将其与害羞相混淆。当有人说“我看到人紧张”时,就要考虑一下是否有社交恐惧症了。
一般来说,社交恐惧症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是害怕被人审视或被给予否定的评价,担心自己做一些窘迫的事,或有些表现会令人丢脸(包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这些担心可发生于特定的场合或广泛的社交场合。
其次,社交恐惧症通常害怕的场景包括在公共场所吃喝和讲话、在他人面前写字、在社交场所中发言……暴露于害怕的场景,通常会立即引起焦虑反应,并伴有“战斗或逃避”反应的症状,还会出现脸红、发抖、恶心、想去卫生间等情况。这些症状会使患者特别害怕,从而导致回避一些特定的社交场合。
社交恐惧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如果任其发展而置之不理,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曾经的好友会渐行渐远,美好的爱情变得虚无缥缈,上司的信任和提拨也会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随着社交恐惧程度的加深,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酒精成瘾或药物滥用等严重问题。
那么,如何摆脱社交恐惧症?社交技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综合暴露措施,其中包括示范、行为演练、强化及练习言语和非言语性沟通技术,可以用于沟通和情绪表露严重缺乏的患者。其次,认知行为治疗也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利器。多数社交焦虑来源于人们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他们常常聚焦在自己缺点上,而对优点视而不见。因此,需要改变个体消极的、不合理的、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更积极的、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去改变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想法。
最后,每个人都应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苛求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什么比当下更重要的。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活力,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本文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理科申远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