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等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传出消息,约1/5的在职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关注在职人群心理健康”,旨在引导人们重视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正视精神健康问题并从预防的角度关注可能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相关压力,营造包容、信任、相互支持和参与决策的工作氛围及社会环境。那么,在职人群容易遭遇哪些心理问题?看看各位专家怎么说。
作为万灵之长,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情绪变化。古人将正常情绪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又会有程度上的变化,例如“喜”可以表现为愉快、高兴、兴奋、狂喜、销魂;“悲”也可以表现为沮丧、伤感、哀愁、悲痛……
秋风萧瑟,不少人开始“悲秋”。如何区分正常的抑郁情绪和病理性的抑郁症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何为抑郁症。
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主要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情绪)低落,同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就是说,抑郁症不是单个的情绪症状,而是情绪、认知、行为等各种症状构成的综合征,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抑郁症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4年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已经达到6.1%,目前仍在继续上升,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营养和可塑性、生活事件和应激、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婚姻情况、种族、季节等。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抑郁症的诊疗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低识别率、高误诊率、低治疗率和低有效率等问题,由此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诊疗时机,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因此,早期识别抑郁症对于及时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意义非凡,显著改善疗效和预后,减少复发率和致残率。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三低”,即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心境低落可以表现为开心不起来、闷闷不乐、忧愁哀伤、痛哭流涕、悲观绝望、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等;思维迟缓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思维空洞、自我否定、无助无望感等;活动减少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回避社交、兴趣减退、生活疏懒,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除了核心症状,抑郁症往往还存在其他一些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入睡困难、早醒、腰酸背痛、四肢震颤等,也可以伴有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或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如果同时存在上述多种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且可以排除其他引起抑郁症状的疾病,一般考虑诊断为抑郁症。值得提醒的是,明确诊断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找有资质的医师。
抑郁症多为发作性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秋冬季节好发,自然病程约6~8个月,年龄越大、发作次数越多、病情越严重的患者病程就会越长。反复多次发作、慢性化病程、年龄较大、有家族史、有适应不良人格、有慢性躯体疾病、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往往预后不佳。
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抑郁症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应尽早发现,尽早专业治疗,别让抑郁毁了你。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王勇副主任医师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