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恐“艾”之心

  他们可能在自己身上不停地寻找一些对应的症状,如“淋巴结肿大,皮下出血……”;他们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让理发师带着手套到家里理发;他们不敢使用任何共用马桶;他们甚至每个月都前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例行检查,他们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处于“窗口期”,会不会是“假阴性”……“艾滋病”三个字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就是“恐艾症”患者。艾滋病也会“精神传染”?哪些人群是“恐艾症”的易感人群?应该如何干预、治疗?国内为此做过哪些尝试?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书记给出了答案。

  “恐艾症”与人格基础相关

  卢洪洲介绍,“恐艾症”是对艾滋病的恐惧及伴随恐惧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症状。这一症状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最早见诸国外的报道,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都没有对这种临床现象给出统一的定义。目前,较常用且受到普遍认可的是“the worried well of AIDS”,泛指那些反复多次接受血清检测和临床评估,虽结果呈阴性,但却一直坚信自己具有HIV相关的感染症状的个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艾滋病恐惧症不仅源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和患者自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与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卢洪洲表示,“有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既往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心理上通常有罪恶感或毁灭感,并有惩罚自己的愿望;也有一部分无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通常来说,该症患者一般都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性格多偏向于幼稚、胆小、内向、害羞、多疑,先前就可能曾出现类似对其他疾病的担忧。”

  “恐艾症”干预需因病制宜

  卢洪洲介绍,对于不同类型艾滋病恐惧症具有各自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脱恐,缓解其相应症状,主要是一对一实地面询的方法。如: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恐惧伴随焦虑症状,以焦虑为主,因此,放松疗法非常适合这类患者;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主要以恐惧症状为主,对可能涉及艾滋病的所有事物表示恐惧,具有强烈的回避行为,严重影响生活,用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疗法和满灌疗法较适合这类患者;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以强迫症状为主,表现为反复洗涤、询问等,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行为疗法适合这类患者;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会反复怀疑自己已经患了艾滋病,反复检查后,即使阴性结果也不能打消他们的想法,这类患者适合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改变他们歪曲的认知及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目前,恐艾干预整合式治疗是一种最新兴的针对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方法。针对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中放在首位的是社会学治疗,即通过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明确哪些情况下不可能感染艾滋病,具体干预策略包括评估患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改变患者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应对那些引发担忧以及强迫行为的情境、训练患者对身体状况实施自我监控等。”卢洪洲说。

  “国内有一些‘脱恐’专业机构,如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一直在积极地以多种整合式方法干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并取得了有效的经验。”卢洪洲说。

  本文受访专家为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书记

  本报记者冷嘉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