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玻璃心”?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怀揣一颗“玻璃心”。有“玻璃心”的人习惯于用感性思维替代理性思维,靠感官和感觉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理性思考。一个人如果长期习惯于感性思维,那么就会变得格外敏感、脆弱,情绪波动大,他们更多注重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是否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

  那么,从心理学的视角该如何治疗“玻璃心”呢?首先应该了解“玻璃心”是如何形成的。有“玻璃心”的人通常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等同于客观事实。当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觉得生活背叛、抛弃了自己。然而,我们的观念并非一定是事实,“玻璃心”者的种种想法和暗示其实是非理性信念。因此,区分头脑中观念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也就是解构头脑中不合理的观念是治愈“玻璃心”的一剂良药。

  “玻璃心”的人应走出自己主观的世界,去感受外在的生活,关注眼下的生活,特别是每一个美丽的风景。当负向情绪和想法出现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只是想法,它并不是客观事实。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做无谓的判断,将自我从思想、意象、记忆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

  当一个人或一件物品对自己非常重要时,可以试着思考在没有它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的活出自己。要知道,每一种经验都是生活最好的礼物,与君共勉,愿共同治愈“玻璃心”。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梁肖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