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猝死的消息传来,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躁郁症”上。
“躁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是双相障碍的俗称。所谓双相,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15~19岁人群最为高发,但常常迁延至成年。
患者在抑郁发作时,表现为情绪低落、提不起兴趣、消极敏感、自我评价低,以及周身灌铅样沉重感、脑子反应迟钝等;典型的躁狂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严重时,过于兴奋混乱的行为及由于思维奔逸而导致的词不达意,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神病发作。
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典型的躁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精力充沛、自信热情、积极乐观、富有感染力、睡眠需求减少、高效等轻躁狂表现。相对于躁狂的破坏性,轻躁狂状态一般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反而会让人的能力超水平发挥,做事富有成效,更容易获得成功。
双相障碍患者长期处于情绪高涨与低落的起伏中,情感体验如穿梭往复于天堂与地狱间。在极端情绪的驱使下,意外事件、酒精依赖、药物滥用和自杀等危害行为的发生率极高。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以上,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其中有11%~19%患者最终自杀身亡。
相比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误诊率高达37%,治疗上也更加棘手。与抑郁症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完全不同,其治疗要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需要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以丙戊酸盐、碳酸锂为代表的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
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是双相障碍可能痊愈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当身边的人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情绪低落后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行为轻率、喜怒无常等表现时,需警惕是否患有双相障碍的可能,建议他们及时就诊,接受治疗。尽管双相障碍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只要进行规范治疗,症状大多能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桃乐丝的悲剧再次上演。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金海燕副主任医师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