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已到,意味着农历春节已经接近尾声。不少企事业单位已在一周前从“放假模式”转入“上班模式”。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假期怎么一眨眼就‘余额不足’了”,“为什么上班第一天的闹钟格外刺耳”……诸如此类的抱怨不绝于耳。一些上班族无心工作、心烦意乱。这些“幽怨”的“小情绪”从何而来?应该如何“解锁”?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崔海松副主任医师称,这些“小情绪”多是人们在长假后,尤其是春节和国庆黄金周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一般发生在长假后二、三天至一周内。这些“小情绪”多伴随厌倦上班、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厌食、心烦、失眠等反应出现,需要短时调整。
崔海松表示,“这些节后‘小情绪’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是人由放松、休闲状态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出现心理落差及身体不适的正常反应,并非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睡眠无规律 一些人在节前已经盼着如何利用长假彻底放松,有时难免过度安排,不分昼夜、熬夜便成为常事,导致生物钟发生变化、日夜颠倒,继而身体出现不适。
食欲减退 在节日里,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那颗品尝美食的心都一刻未停。上班后,人们对一日三餐的兴趣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正常的进餐。
恐惧工作 长假里,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休假没有计划性。上班后即刻投入紧张的工作后,因假期而松弛下来的神经无法适应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以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继而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
身体和情绪变化 由于假期睡眠紊乱、吃喝无度、过度活动、疲劳作战,造成节后上班出现精神萎靡、心情烦躁、乏力、浑身酸痛、头晕、恶心、腹泻等亚健康状态。
这些节后“小情绪”就像感冒一样,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传染和加重。那么,应该如何积极“解锁”?崔海松给出以下建议——
调整心态 如果存在以上症状,需要坦然面对,不要操之过急,给自己一周时间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也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疾病”的帽子。
提早计划 所谓“提前计划”就是在节假日进入尾声阶段,将生活节奏调整恢复至常态,同时考虑上班后的工作安排,可以与第二天的正式上班接轨,便于自己尽快投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提醒自己开启“常态模式”。节后第一天工作时,应尽量不给自己安排过于复杂、繁重的工作,应循序渐进地适应上班节奏。
规律睡眠 提醒自己按时入睡。睡前可以先泡脚,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身心放松下来。睡前不妨试着阅读,让自己平静下来。即使半夜醒来,也不要看时间,以免过于纠结无法入睡而影响睡眠质量。
饮食合理 上班后一段时间,进食宜清淡,同时多做运动,促进食物消化和身体脂肪分解,给胃肠减压。
及早咨询 如果经过一周的自我调整,仍然不能恢复身体和情绪的状态,请及早去专科咨询,与专科人员共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及早缓解身体和情绪的不适,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报记者冷嘉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