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原是“精神交互作用”

  在一次考试中,K遇到一些不会的难题,他开始紧张起来,手心出汗、心跳加快,还有些坐立不安……他担心这些感受会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考试。于是,他极力地去对抗、摆脱,然而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反而感到更加紧张。强烈的紧张感让他再次尽力地去摆脱这些感受,但是屡次失败,只好如此循环下去……

  这个让人挥之不去又避之不及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当人们注意集中指向某种感觉后,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更加吸引注意力,进一步固着于这种感觉。于是,感觉与注意产生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以致恶性循环。

  “精神交互作用”不仅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且还与多种顽固性疾病相关。它常见于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症、焦虑症等。

  不少人有过类似经历:第二天有重要安排,前一天晚上想好好休息,结果越是想睡着却越睡不着。此时,紧张烦躁的感觉会接踵而来。原本想摆脱这种感受,拼命入睡,但却是一晚上陷入了无尽的思虑和无法入睡的恶性循环。

  “精神交互作用”对人们有以下诸多影响——

  首先,在“精神交互作用”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人们会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产生和情绪相关的躯体症状(因失眠而紧张烦躁时,伴随尿频、出汗、发热等躯体反应)。

  其次,“精神交互作用”常常导致症状的固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固化的行为模式(K在今后面临考试时,总是会担心自己紧张,结果形成了考试焦虑)。因此,如果不阻断这种“精神交互作用”,症状就会固着和加重。

  面对这“看不见的敌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当焦虑这样的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尝试将注意力引导到自己的呼吸上,通过深呼吸让自己放松、冷静下来。这样就防止了注意力过分地投入到自己紧张的躯体症状上,继而可以有效地阻断了“精神交互作用”。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丽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