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人对自己表达好感时,有些人会既开心又惶恐。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只是被自己表现出来的“假象”骗到了,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好,所以不敢进入一段关系,害怕对方发现真相后就不再喜欢自己。即使处于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感情。他们往往会认为伴侣之所以还没有离开,只是因为对方还没有发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为何会“自我怀疑”?
这种心理的学名称为“冒名顶替综合征”。它指的就是这种状态: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所达到的成就、所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个“冒牌货”。
他们往往无法把取得的成就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冒充者们”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脑海里总是循环着这样一句话:我不值得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通常有这样的想法:1、他喜欢的我只是我装出来的,是假的我;2、当他看到真实的我之后,一定会很失望并离开我的;3、当他对我表示好感时,我无法坦然接受;4、我觉得我不值得他为我付出这么多。
正因如此,当喜欢的人向自己表白时,他们总是心虚地退缩、拒绝,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而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冒充者”则呈现“跪着”的姿态,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伴侣,面对伴侣的关怀、爱意,他们却在心底呐喊:我其实没你想得那么好。
“冒充者们”通常在意识层面非常自卑,总是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别人。因此,面对爱,他们会限制自己去接受,以此避免和自己的负性认知产生冲突。
如何摆脱“标签”?
其实,比起给予爱来说,接受爱对于“冒充者们”更加困难。接受这个动作本身使他们处于了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对于关系的掌控感。因此,他们宁愿和其他人保持距离,也不愿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而使自己处于劣势。
另外,导致他们无法接受爱的可能是幼年形成的“回避型依恋模式”。因为在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母亲对于索求依恋的态度可能是冷漠的,无法得到情感回应使得他们感到非常痛苦。这种痛苦的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主动躲避来自他人的爱意的习惯。
如何摆脱“冒充者”的“标签”?研究发现,有将近70%的人都被这一问题所困扰,这并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只是一个限制自己的“标签”。想要让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享受亲密关系,那么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
建立自己的边界 由于认为自己“不美好”、“配不上对方”,而拼命地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配上对方,正因如此,一个被“冒充顶替综合征”困扰的人往往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牺牲掉自己的边界,逼自己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让步。
但其实,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让别人尊重并爱护我们的前提。
行为改变信念 思想和态度的确可以指引行为,但行为具有的强大力量往往被人忽视,你完全可以通过“做到”来“想通”,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负性信念。当伴侣向你表达爱意、赞美、鼓励时,先尝试着让自己不要反驳,继而从不反驳到接受、再到大方地接受。
其实,“冒充者们”发展一段稳定关系的,不是他们本身不够好,而是他们相信自己不够好。扎根于他们内心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想要停止对自己的质疑,需要一份支持性的关系和时间与耐心。
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用看低对方,也不用妄自菲薄。
本文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顺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