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喜欢“拍拍拍”

  在朋友圈中,总是存在这样一种角色:他们一天会晒无数张无内容的自拍照,往往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服装呈现各种情绪、姿态,或是卖萌、搞怪,或是故作深沉。这些人,为何中了自拍的“毒”?

  “自拍”存在心理学动机

  “在自媒体上,我们发布的文字或是照片,一定是让我们对此有一定‘感觉’,或是触景生情,或是临时起意的记录,或是某种状态下的宣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张冰主治医生如是说。当我们对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一张照片认可时,就会有相应的转发行为产生,这是人们希望引起他人共鸣的一种行为。所谓“共鸣”是指两人或多人同时产生相同的意念或想法。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赞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公众平台上过多发布与自我有关的文字和信息,无视他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心理学动机。

  张冰介绍,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5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层次需求由低到高排序,逐级得以满足。

  由此来看,“人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需求’。从自拍与分享行为来看,人们正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社交行为来满足社交与尊重需求。”张冰表示,社交需求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怀、爱护、理解。社交需求往往比生理和安全需求更细微、更难捉摸,甚至无法察觉和度量。

  其次,“晒”自拍照的背后还隐藏着人们的尊重需求。张冰表示,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及成就,从而获得认可及尊重。分享自拍照的行为让自拍者获得了自身认可,分享的动作则是寻求外界群体的认可,即在“自我肯定”后建立形象及地位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第三,在社交媒体上过度晒自拍也是人们自我构建的过程。张冰表示,自我构建是指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将自我放在参照体系中加以认知的一种倾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自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人们自我构建的方式。人们可以有不同的姿势、服饰及精神面貌一次又一次地映射自我存在。

  问候他人 温暖自己

  当朋友圈遭遇“自拍达人”,我们是选择屏蔽其朋友圈还是删除呢?对此,张冰给出了不一样的建议:不妨试着留言问候。

  “从我遇见的不少心理危机干预个案中发现,人际支持至关重要。”张冰说。当一人沉溺在个人情绪中,在自媒体上连连发布无用的信息或照片,此时多一点关怀和问候,或许就能带着他们脱离情绪的海洋。问候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形式,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有利于沟通交流。同时,问候也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中国是礼仪之邦。主动问候他人是礼仪的重要部分,但是这种问候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社交圈内的人。当遇见不熟悉的人,人们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和自我封闭,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了网络社交平台。”张冰说。开放型的社会,人与人的互相依存性越来越强,主动问候也越来越重要。主动问候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个人的教养,有利于开展工作。此外,多数的心理危机产生都源于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时,仅需要一句话,就能将可能导致的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

  人与人之间不能缺少问候,更不能缺少心灵之间的连接与撞击。问候他人,同时也是温暖自己。

  本文受访专家为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张冰

  本文作者为本报记者冷嘉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