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心理咨询,一定代表心理“有病”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心理学神秘、有趣,心理咨询师都会“读心术”,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一个人如果去做心理咨询,那么他的心理肯定有问题,甚至有可能是“变态”。事实果真如此吗?听听仁济医院心理科骆艳丽主任怎么说。

  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主动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凡是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疾病、康复、婚姻、育儿等方面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旦求助者体验到不适或痛苦体验,都可求助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

  做心理咨询说明“有病”?

  未必。心理咨询分为三类:障碍型(如抑郁症)、适应型(如情绪管理)和发展型(如职业咨询)。心理咨询涉及面非常广,除了抑郁、焦虑等症状外,也可涉及家庭关系、亲子教育、工作压力、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等。但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应找有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哪些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心理咨询。有严重精神病性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痴呆、反社会人格、诈病等都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另外,心理咨询强调自愿合作,不能建立咨询关系者也不适合。

  为啥人们忌讳做心理咨询?

  一方面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台面上”,可能会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与媒体宣传有关,为了满足大众猎奇心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多倾向于变态心理学,使得大众认为心理学只关注变态心理学。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正常人的。

  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吗?

  心理咨询师关注的是“助人自助”,来访者的问题需要来访者自己去解决,咨询师做的更多的是陪伴、支持,但不能代替来访者自己行动,类似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吗?

  心理咨询可以是语言性的谈话聊天,也可以是非语言性的,比如绘画、音乐和舞蹈治疗等。心理咨询的谈话有别于一般社交性的聊天,它可以通过访谈呈现来访者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可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解决。

  心理咨询师都会“读心术”吗?

  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呈现问题,探究问题原因,并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呈现,和来访者环境、性格、应对方式等很多因素有关,咨询师不会通过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确切的读懂来访者。并且在真正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是不断假设,不断验证,然后重新假设,重新验证的过程。

  心理咨询要做多久才有效?

  心理咨询分为长程咨询和短程咨询。长程和短程不是对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长程更倾向于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格的成长,短程更倾向于快速使用提出解决方案。具体需要多久,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咨询目标(目标越简单,时程越短)、咨询问题的严重程度(越严重,时长越长)、问题出现的时长(问题出现时间越长,咨询时长越长)、来访者改变的动机(动机越强烈,效果越好,时长越短)。除此之外,与咨询师的契合度、来访者的投入程度、咨询师的咨询取向等等都会影响咨询时长。

  心理咨询和催眠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具体来说,催眠疗法是心理咨询方法的一种,但不等于心理咨询。通过催眠,可以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认知行为治疗、艺术治疗等多种形式。

  我的隐私会被泄漏吗?

  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保守来访者的隐私,有责任对来访者的资料保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隐私本身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和来访者呈现事情、探讨原因和找到解决方案。当来访者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悲剧发生。

  可以和心理咨询师做朋友吗?

  不可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外,禁止其他双重关系。若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其他关系,建议终止咨询或转介其他咨询师。

  怎么找到好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一般建议在生活、工作地找咨询师,并不是越大城市、或越经验丰富的人就最合适你。寻找咨询师时,要注意:双方是否可以无障碍交流,即咨询师明白你想说的,你了解咨询师想表达的;是否愿意和咨询师建立联系,是否信任该咨询师;咨询过程中,或咨询接受后,是否有收获。

  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如影随形”

  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加重和缓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中,合并心理疾病的比例高达20%~30%。

  “身心同治”方能“药到病除”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进一步了解,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许多常见疾病都可视为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等,心理因素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能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到患者的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将对躯体疾病的总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受访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骆艳丽

  摘自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