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在的“需要”

  人的一生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生。生命从受精开始,便需要适宜的子宫环境、各种营养物质。脱离母体后,婴儿开始接触子宫外的新环境,就需要食物、水、空气和照料者无微不至的爱。在婴儿成长后,接受教育,步入社会,工作、建立家庭、抚育后代直至步入晚年,都需要与他人产生关系,建立情感连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了5个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增。

  其大体含义是指在我们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的追求,更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满足需要往往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有需要、有动力行动、获得满足,在这种良性互动过程中,人类的身心都可以不断地获得成长。

  身体的成长有赖于我们所必需的食物,如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及矿物质等物质;心理的成长则有助于我们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作为动力能促进人们不断成长,更加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也呈现一种动态性,达到目标,动力降低;再有新的目标、新的需要,进而产生新的动力。有时,需要也会出现冲突,面临鱼和熊掌的抉择。如果不处理好,甚至会成为生活的挫折。

  儿童、青少年、老人时期,心理“需要”有所不同。让我们共同了解这几个年龄阶段的需要,在每个阶段,把自己调整到更好的心理状态。

  婴幼儿:需要安全感

  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极度需要安全感、自主性,同时,他们也需要温暖和自由。这一时期是孩子培养自信和能力的时期。不少家长会感叹:养育孩子,谈何容易!

  在幼儿生命最初几年,承担“园丁”角色的家长因为辛苦,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因此,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时,也应适当关注自己的情绪状况。俗话说:“身教甚于言传。”这是指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深远。要做到“身教”,家长在养育时应记得以下几点——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伴侣吵闹,更不能把自己因辛苦而产生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与朋友聊天的时候,应考虑孩子的感受,避免当着他人指责孩子的不足。

  爱惜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做好榜样。

  青少年:渴望理解

  “孩子把事情都闷在心里,不告诉我,怎么办?”于家长而言,这是两代人无法沟通的烦心事。孩子经常抱怨:“父母事事都要管,烦死了。”这便是青春期叛逆,家长和孩子的写照。

  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甚至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古怪行为。这是因为此刻,他们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孩子大多处于初中、高中,他们既要依靠他人,又想挣脱他人的帮助,这是一种矛盾的状态。

  他们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等诸如“人生意义”、“自我角色”的问题。在强烈希望独立与迫切渴望解决困扰人生问题这两种情绪的交织之下,他们往往容易感觉孤独、迷茫、沮丧与不安。

  青少年时期的需要是自身想获得相对的独立能力,以及探讨活着的意义,这是他们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

  如果家长能意识到“孩子处在青春期需要独立”这一点,就应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因为这也是成熟的过程。

  老年人:需要关心

  诗文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体现了老年人对生活的多种追求,也反映出老年人的需要面临身体、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状况。

  就身体层面而言,定期的体检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就心理层面而言,老人操劳一辈子,为子女、为事业付出,而到老却无人过问。这样的落差会造成老年人心理的无所适从,安全感和成就感也无以为继,很多老年人便有了“越老越小”的表现。

  这种表现正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们的存在,是他们需要“被需要”的表现。同时,老年人也有性的需要、爱的需要,这些做子女的需留意。

  那么,如何让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作为子女,我们可以时常向老年人嘘寒问暖;尊重老年人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些问题适当向老年人请教,协助解决;尊重老年人,让他们保持“老有所养”、“老有所用”、“儿女承欢”的欣慰感和安全感。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李小平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