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代社会提倡“人老心不老”,但如果过分追求“返老还童”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精神卫生学研究显示,有些老人在心理、行为上“返老还童”,其实是他们自身感到缺失爱和关心所导致的。
乐当“老小孩”只为得到更多爱
从实际生活来看,有一些“老小孩”常常会表现出以下行为:易伤感,即一点小事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回忆、痛哭流涕以致抑郁;易动怒,即没有耐心,自控能力下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顾他人,即行为幼稚,只要别人为自己负责,很少为他人着想;无反省,即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自己浑然不觉;怕医院,躲避对疾病的检查,掩盖对死亡的恐惧;捂钱袋,即把钱看得比命还重,斤斤计较。
还一些老人会表现出像小孩一样的情感,甚至学小孩说话来“取悦”身边的人,这些表现其实都是“爱的呼唤”。这样的老人在外人看来,可能并不缺少被关心的体验,但他们内心总感到不满足,旁人稍有疏忽,就被他们理解为自己不再受重视了,于是心情低落。
当把自己变成“老小孩”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就会将注意力放在了他们身上。久而久之,就会强化他们这种“老小孩”行为,以后便倾向于更多地扮演小孩来得到别人地关注,以便填补自己情感领域的缺憾。
当然,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这些老人感到扮演小孩的行为可能正好符合了亲人的心理需要,于是非常乐意当“老小孩”,以得到更多的照料和获得爱。久而久之,老人在家里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少,使得家庭成员间出现责任分配不平衡的情形。
“老小孩”背后潜藏疾病别忽视
除了上述心理方面的问题,医学研究发现,一些老人的“老小孩”行为可能是由于慢性病长期作用所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最典型的是阿尔茨海默症,其早期表现被误认为是“老小孩”脾气。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则高达57%发展为老年痴呆。因此,轻度认知损害实际上就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阶段,万不可把这一情况导致的“老小孩”真的当成小孩脾气,延误治疗时机。
具体来说,这些因疾病、认知障碍等疾病导致的“老小孩”行为主要集中在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抑郁或不耐烦、焦虑、易怒等。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及时的诊疗,疾病将会进一步恶化,出现记忆减退。如经常放错物品,难以记起熟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和最近谈话内容等;或在熟悉的环境中混淆方位、记不住时间、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骑车经常闯红灯等……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的“退行性”变化一定有其生物性因素。尤其是慢性病人群在进入老年后,随着大脑的衰老过程,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退行”。
面对“老小孩”包容但不纵容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像对待小孩一样跟老人说话,会损害他们的健康。那么,面对上述这样心态的“老小孩”,作为子女以及身边的朋友需要怎样做?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子女需要多陪伴老人,尤其是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考虑,适当包容“老小孩”。
其次,子女和朋友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培养”和纵容老人当“老小孩”,不要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爱的表现。
最后,子女应怀着尊重、平等的心态和老人沟通,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且记住这18个字:多倾听、少反驳;慢语速、柔语气;聊过去、问近况。
如果与老人意见不统一,在沟通时更要注意方法,要以理性、平等的姿态与老人交流。
对于老年人而言,既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闹情绪,也不要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丧失自信,忧郁自卑。
此外,老人如果受到婴儿般的对待,不应去习惯和适应,也不要生气,应主动告知子女自己的诉求和理想的沟通模式。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许红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