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情绪易伤“心”

  精神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早为人们所认识。“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个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谚语,就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们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决定了人的思想与心理的复杂性,语言、文字、社会环境、家庭及附带的各种条件刺激,随之而来的情绪均能对人体心脏、呼吸产生影响。近来,有学生被骗案频发,天之骄子因情绪郁结而心亡的悲剧,人们痛斥骗子可恶之时,理应加强对情绪“伤心”的认知,以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情绪如何伤“心”?

  情绪如喜、怒、哀、思、悲、恐、惊等,会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导致原发性心脏呼吸骤停。情绪因素一方面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血钾降低,导致心脏生物电活动紊乱,从而引发心脏呼吸骤停;另一方面可使抑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加速抑制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导致心脏骤停。

  走近“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章鱼壶心肌病”,此病因发作时,左心室心尖呈气球样,与传统日本章鱼鱼篓的圆形底部和窄口相似而得名。

  近1/3的该病患者会因为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如悲伤、惊恐、焦虑、人际冲突、愤怒、挫折等)而发病。当患者极度伤心、遭逢压力应激、惊吓或疼痛时,就会造成心尖未收缩但心室基部强力收缩如气球的情形。有些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或短暂的心肌灌注不良,甚至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的情况。

  妥善管理情绪

  当我们对情绪性心脏骤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排除相应的外部因素外,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预防情绪性心脏骤停就尤为重要。

  以积极方式处理负性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习惯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就是找一个合适、说得通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你刚发过一通脾气,也许会想“这不能怪我,换作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合理化”表面上可以减少焦虑和自责,也可以暂时回避掉问题,但是相当于饮鸩止渴。因为类似的想法不能够给自己机会直视这个问题,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可能下一次还会重复原来的行为,甚至变本加厉。人的情绪、思维模式是有惯性的,积极主动寻找负性情绪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学习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倾诉也是宣泄情绪的好方法。但要找能客观看待问题的朋友,同时也要有度,因为无休止的诉说就是相当于把伤口反复拆开,反而会让你停留在负面情绪里的时间更长。

  要减少而不是完全“消灭”负性情绪。事实上,目标设定直接影响人们对结果的判断和感受。如果目标是无法完成、违背常理的,那么努力得到的任何结果都会让人感到失望。例如人的情绪是一个波浪状态,高涨和低落交替,情绪波动很正常。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完全不能出现负性情绪,那么这个想法本身就会让人陷入苦恼当中。可见,并不是坏情绪对健康不利,而是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当中对身体不利。

  愤怒、生气、嫉妒,坏情绪对人而言是正常的,你的情绪出现问题很合理,只是你需要缩短它的时间,尽快调整好即可,而且做到允许并接纳它们的存在。

  本文作者为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