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切莫“心理中暑”

  盛夏酷暑,尤其是沿海城市的湿热高温,容易使人伤津耗气、精神疲乏,心情变得烦躁不安、焦虑易怒。这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夏季除了要预防生理中暑之外,更需要小心“心理中暑”。要顺应“夏阳气旺”之特征,莫因“事烦而急躁,恼怒而伤情,阳暴而伤气”,要保持心境愉悦,调节心情,正确管理情绪,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何谓“心理中暑”

  “心理中暑”的人通常莫名其妙地表现为情绪烦躁、心境低落、行为怪异,并伴有头疼、胸闷等躯体症状。清晨会好些,下午和晚上较严重。

  以下几类人群更易高发: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不善与人沟通的人、平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且情绪波动大的人、争强好胜者,以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年长者。

  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在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情况下,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使人的认知行为紊乱。一旦气温超过35℃,再加上自身食欲不良、睡眠不足,以及快节奏、高压力等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控制情绪,就会出现烦躁、心境低落,甚至引发自伤、自杀等。在高温气候的强大催化作用下,再加上堵车拥挤、与人口角、激动、紧张等一些诱导因素,就更容易引发“心理中暑”。

  “心理中暑”容易引发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更会导致心肌梗死。

  防治“心理中暑”的方法

  古人云:“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调息静心,犹如兆雪在心。清燥解热是夏季养心的关键,饮食宜清淡,居室宜清爽,心境宜清静。

  积极情绪法

  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善养心者必须注意管理情绪,为自己建立积极乐观的信念,友好地对待周围的人,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和人相处,保持心平气和。

  养心冥想法

  养心在于凝神,凝神则气聚,气聚则形全。可以通过听一些优雅音乐、闭目静坐、沉思等方法来为自己进行心理降温。此外,还可以通过冥想,想象自己在大海、冰川或者森林等凉爽的环境,让心情平静下来。遇到不顺心的事,跟自己说暂停3分钟,之后再去想刚才的事情,你会发现,波动的情绪将渐渐平缓。

  视觉清凉法

  居室、办公场所要尽量做到空旷整洁,每天定时整理清除不必要的杂物,腾出空间,并养成保持器物整洁的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产生视觉焦虑。通过改变视觉效果来清空杂念,营造简单清爽的生活氛围,达到清凉惬意的快感。

  合理作息法

  因为入睡时阳气入于阴,醒来时阳气出于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精气合阴、合阳之时,所以要养成睡“子午觉”(即子时23点之前,午时11点~13点之间)的习惯,晚上6小时以上,中午半小时左右。让自己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同时对生活、学习、工作等制订个性化计划,可以避免因忙碌而产生不良情绪。

  能量补充法

  夏季应以“补心、养心、清心”为上,如木耳、米仁、红枣等都是极好的夏补选择,并以鱼、肉、蛋、奶、大豆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切忌大寒大热,或过食寒冷食物,多食“苦”“酸”及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Ω-3等营养元素的食物,以达到清热除湿、提神醒脑、生津解渴、阴阳平衡之功效。

  适量运动法

  夏季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最好选择在早晨,因为清晨人体阳气相对较弱,可以补阳滋阴,但不要剧烈运动。散步、慢跑、游泳、打球等,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情绪,烦恼也将随之释怀。

  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出。了解自己,学会控制好情绪,适应环境而不被环境所左右,及时做好自我心理“降温”工作,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安享明媚的夏日。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